关中平原城市群包括哪三省十一个市
关中平原城市群包括哪三省十一个市
关中平原城市群涵盖陕西省的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五个市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及商洛市的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柞水县。此外,还包括山西省的运城市(除平陆县、垣曲县)、临汾市的尧都区、侯马市、襄汾县、霍州市、曲沃县、翼城县、洪洞县、浮山县,以及甘肃省的天水市和平凉市的崆峒区、华亭县、泾川县、崇信县、灵台县和庆阳市区。这一区域的总面积为10.71万平方公里,2016年末的常住人口达到386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9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12%、2.79%和2.14%。目前,构建大西安都市圈已具备一定的基础。
首先,地域相连。关中平原城市群包括11个市,跨越三个省,行政协调存在一定难度。但如果从西安及周边的咸阳、渭南、铜川入手,行政协调的难度相对较小。
其次,交通便捷。轨道交通已大大缩短了西安与咸阳、渭南之间的距离。咸阳与西安已形成同城化,渭南到西安的单程通勤时间不到20分钟。此外,西延高铁已获得批准,预计2023年铜川到西安的单程通勤时间将缩短至20分钟以内,周边三市和西安正在形成“半小时生活圈”。
第三,人口集中。四个市占全省18%的面积,却承载了全省54%的人口。
第四,经济相对发达。四个市贡献了全省GDP总量的53%。
第五,首位度明显。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准一线城市,在大西安都市圈中的首位度非常明显。
因此,我们可以以文旅一体化为突破口,努力打造大西安文旅圈。打造大西安文旅圈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区域内四个市文旅发展的需要,也是陕西全省文旅发展的需要;既是区域内文旅一体化的实践,也为区域内全面一体化提供了经验。
首先,大西安文旅圈是西安市文旅发展的需要。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西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西安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托周边城市,才能实现做大做强。铜川、咸阳、渭南三市应从依托西安的高度主动融入大西安文旅圈,在更广阔的空间配置文旅资源,实现“互补”和“互促”。
其次,大西安文旅圈是区域内其他三市文旅发展的需要。西安的发展对周边地区具有“龙头”辐射作用,作为发达区域的西安,通过资本、管理、服务、技术等的输出,对相对落后的铜川、咸阳、渭南三市的文旅发展产生带动效应,从而推动大西安文旅圈的整体高质量发展。
最后,大西安文旅圈是陕西发展的需要。西安及周边的铜川、咸阳、渭南三市是全国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的富集区。例如,2019年,大西安文旅圈旅游收入已占全省旅游收入的61%。因此,大西安文旅圈的整体提升,必然带动陕西全省文旅上台阶。同时,区域内文旅的一体化也必然为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同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
西安行政区划代码
西安的行政区划代码是610100。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会、副省级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一带一路核心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业基地。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
扩展资料:
《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的补充和拓延,它规定了表示乡、镇(街道办事处)一级行政区划的三位代码。
代码从左至右的含义是:
第一、二位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第三、四位表示市(地区、自治州、盟及国家直辖市所属市辖区和县的汇总码)。其中,01-20,51-70表示省直辖市;21-50表示地区(自治州、盟)。
第五、六位表示县(市辖区、县级市、旗)。01-18表示市辖区或地区(自治州、盟)辖县级市;21-80表示县(旗);81-99表示省直辖县级市。
第七至九位表示乡、镇(街道办事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行政区划代码
西安行政区划代码:。
西安介绍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业基地。西安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美媒评选的世界十大古都之一。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下辖11区2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 。拥有西咸新区、陕西自贸区、西安港等经济工业高地。2016年末常住人口883.21万,其中城镇人口648.54万 。
长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起点。丰镐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
西安是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全国文明城市之一,有两项六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兴教寺塔。另有西安城墙、钟鼓楼、华清池、终南山、大唐芙蓉园、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等景点。西安也是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8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
区划沿革
解放初期,西安市设12个区,其中城区8个,郊区4个,城区未设立街道行政建制,郊区下设有19个乡。
1954年调整行政区划,将12个区和部分新划入的乡镇合并调整为9个区,定名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长乐区、雁塔区、阿房区、未央区、草滩区、灞桥区。
1957年4月撤销长乐、未央两区建制,市辖区减为7个。
1958年11月将长安、蓝田、临潼、鄠县划归西安市。
1960年撤销莲湖、碑林、新城区建制。
1961年8月将蓝田、临潼、鄠县划出。
1962年恢复新城、碑林、莲湖区建制。
1965年撤销灞桥、雁塔、阿房、未央区建制,辖地合并为一个郊区,市辖区减为4个。
1966年6月,将临潼县所属阎良镇划归西安市组建为阎良区,将咸阳市(县级市)划归西安市。
1966年11月,新城、碑林、莲湖、阎良区更名为东风、向阳、红卫、东红区,1972年恢复原名。
197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又将咸阳市划出。
1980年3月,撤销西安市郊区,恢复灞桥、未央、雁塔区建制。
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渭南地区所属蓝田、临潼县和咸阳地区所属户县、周至县(1964年9月将鄠县改为户县,盩厔改为周至)、高陵县划归西安市,西安市共辖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7区,长安、蓝田、临潼、周至、户县、高陵6县。
1997年8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潼县,设立临潼区。2002年6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长安县、设立长安区。
2008年3月7日,经市政府研究并报省政府批准,撤销长安区王曲镇、鸣犊镇二乡(镇)的建制,设立相应的街道办事处,其行政区域不变,以原各乡(镇)政府驻地为街道办事处办公驻地。
至2012年底,全市辖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阎良、临潼、长安9个市辖区及周至、蓝田、户县、高陵4个县。共有街道、乡、镇176个,其中街道办事处89个、镇40个、乡47个。
2014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高陵县,设立西安市高陵区。
2016年,国务院已批复户县撤县设区,设鄠邑区。
2017年1月,西咸新区由西安市代管。4月,西咸新区正式托管咸阳市15个乡镇街道,总面积644.56平方公里,人口约67万。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6年,西安常住人口883.21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12.6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53.42万人,占51.3%;女性人口429.79万人,占48.7%,性别比为105.5(以女性为1,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10.12万人,出生率为11.54‰;死亡人口4.74万人,死亡率为5.40‰;自然增长率为6.14‰。城镇人口648.54万人,占73.43%;乡村人口234.67万人,占26.57%。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824.93万人,比上年增长1.14%。
民族
西安是一个多民族散杂而居的城市。截至2012年,全市共有民族53个,其中少数民族52个,常住人口9.7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15%。在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有64216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28%。其他少数民族,10000~1000人的民族有5个,分别是满族9928人,蒙古族3086人,朝鲜族1133人,壮族1201人,土家族1060人;1000~500人的民族有3个,分别是藏族848人,维吾尔族690人,苗族655人;500~100人民族有7个;100人以下民族有33个,还有未识别民族29人。全市九区四县都有少数民族居住,莲湖区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约有3.5万多人,其中回族有3.2万人;蓝田县最少,有146人。
参考资料:网页链接
西安行政区划代码:610100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西北), 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全市下辖10区3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2014年末常住人口862.75万,其中城镇人口626.44万。